#自然奇观
#人文游
#赏花
大西南,大凉山泸沽湖
三月春日,从上海飞成都到雅安,走雅西高速公路,一路看山观水进西昌。翻山越岭穿行大凉山,过盐源抵达泸沽湖边。
梨花雨,红嘴鸥,摩梭人。
绕着泸沽湖仰观俯瞰,泛舟湖上长枪短炮“狂打”红嘴鸥,梨花熏风里走访摩梭人古村落。这一趟,走得辛苦,看得惊艳,觉得欣慰。

一、多姿多彩大凉山

初识大凉山,是在几年前从四川南充飞昆明的飞机上。川滇交界处的山脉巍峨雄伟。
透过空中的紫外线,一览大凉山区面貌,顿生下去走一走的冲动。
四川西南的大凉山,是大雪山的支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个别高峰近4000米。山地西侧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大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等,都曾有大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当年红军长征北上时,在冕宁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
历史上大凉山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新中国建立时,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仍没有摆脱深度贫困的现实,“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概括出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
现在,大凉山已形成以西昌为中心,公路为骨干,铁路、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格局。
外来的输电和当地的风力发电,已经让大凉山成为“大亮山”。
大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域。近年来,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对口援建、农村危房改造等扶贫建设项目,彝家新居蓬勃涌现。
雅西高速公路驾车从雅安到西昌只需5个小时。沟通山区城镇的“天路”、跨越峡谷江河的大桥、双螺旋隧道、超长连续上下坡路等高科技道路,彻底改变了横断山交通不便的历史,带动了彝族聚居区脱贫致富,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成昆铁路中段,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西昌有月亮之城的称号。这里海拔高,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空气能见度高,月亮大而圆。名声在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在城区西北。
在邛海边眺望,三月的西昌草木葳蕤。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可媲美春城昆明。大凉山腹地的邛海,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形成于距今约180万年前。《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邛海有“珍珠无数”,“惟大汗自欲时,则命人采之。”
我是来找鸟的。邛海地区鸟类约有32种,只要有大山雀、麻雀、红头长尾山雀、普通翠鸟、大嘴乌鸦、乌鸫、鹊鸲等。邛海水面的鸟类主要有白鹭、海鸥及其他野生鸭类。
古城墙上老树盘根错节。西昌古称邛都,秦时“尝通为郡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在此建邛都,设越西郡,辖15县,属益州。都县名历经东汉、三国和魏晋,历时300余年。
古城的大通门,从明朝洪武年间建成后,历经了朝代更迭,沧桑变幻。今天古城里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
倚在城墙上看她们起舞,觉得晨光更有活力了。
许多挑担的和坐车的,每天进出同一座城门,在路上的感觉、心情自然也会不一样。但我注意到,挑担的没有刻意避让坐车的;坐车的也没有虚张声势地按响喇叭。
想拉客挣钱的,低调等在路边。
等的是客人,还是时间?无所谓。西昌人不心急。
那些老铺子都等了多少年了?还在等客。
这里是川滇的接壤之地,保留着多样的生活习性,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古城人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还保持着过去的模样,仿佛历史在浮现。
听说西昌的高山黑猪很出名,享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没见到活的,见到了黑猪肉。尽管当时当地的价格不便宜,但胜在蛋白质高、胆固醇低、肉嫩而多汁风味好,仍然供需两旺——吃货们馋了吧?
几把香菜一捆葱,也是一门营生。还能捎带遛娃。
擦肩而过的两个人,看似陌路,也许有缘。
一棵古树,一块老砖,一张随拍,一盘土菜,这些都是西昌古城的味道。目睹、触摸、体验过这些,不知不觉就成了小城故事里的一员。

二、鸥戏春水泸沽湖

清早,在泸沽湖边观赏阳光给大山梳妆。
一转眼,大山的脸色红润了,借着清澈的湖水欣赏着自己娇媚的面容。
湖中芦花在朝阳里燃烧着无数支蜡烛,映红了一片湖水。
远山朦胧,绵延天外;晨风微醺,春水微澜。
坐上摩梭人的小舟,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传统的猪槽船正逐渐被更安全的木制游船替代,但浆声依然,涛声依旧。
泸沽湖以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春日湖上最忙碌的,是这些还不想北迁的红嘴鸥。
有人说,为了一口美食,它们也是拼了。我猜测,这三月的春水里,它们晕了,找不到“北”了。
游客们与红嘴鸥的互动游戏,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只要你手中有“料”,它们就敢于在你在手掌上跳舞。
更多的鸟儿还是喜欢自食其力,毕竟更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老妈在对孩子作示范吗?
唉,失手了。不,失嘴了。
好的,逮着了。
小心,背后有抢劫的!
光天化日当着孩子的面抢食,瞧你这鸟样!
湖心的里务比岛上梨花盛开。
上世纪初,美国探险队洛克先生曾发出赞叹:“英吉利之甘巴兰湖也没有这样的美丽…笼罩在这里的是安静平和的奇妙。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湖上,一切静穆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如雪梨花映碧水,满湖芬芳醉千舟。
这季节,泸沽湖欢迎远方客人的仪式很特别。
我在花枝搭起的“凉棚”下,近赏碧波,远观青山,心随波光起涟漪,思接绿浪翔万里。
看着那些整装待发的木舟,我明白:船已不是原来的船,人也不是曾经在泸沽湖上捞鱼虾猪草为生的摩梭人了,这里也不是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了。传统仍在倔强保留。生活已然崭新翻篇。
草海一隅。由于长年的泥沙淤积,湖水较浅,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一日之中水色多变,有时黑压压的水鸟,在那里随波逐流,成了水鸟的世界。
这里有一座走婚桥,本是摩梭男女约会的地方。现在桥上游人如织,是来约会泸沽湖的。
草海是泸沽湖的子湖,夏季,这里碧水蓝天绿草。正值初春,新绿已在枯草间萌发,又一轮鲜活生命历经一个冬的孕育,已然蓬蓬勃勃的向上生长。那些小船,也都要出去忙了。
泸沽湖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冬暖夏凉,全年有近十个月的时间蓝天如洗,丽日高照,风和气爽。由于自然条件优厚,人为影响相对较小,从湖滨向四周山地到最高点海拔3870米的地带,都分布着森林,植物种类丰富。
现在可以居高临下地打量一下了。泸沽湖在横断山脉地区属于相对低洼的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断层结构,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高原溶蚀断陷湖盆,这种构造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面的赛里木湖类似。湖面海拔2685米,湖水最大透明度达12米,如明镜镶嵌于高源群山之中。湖中的小岛里务比岛,与吐布半岛将泸沽湖一分为二。
远眺格姆女神山。传说泸沽湖一带早先没有山,女仙经常和众男山神夜里从北方飞来湖里沐浴,谈情说爱,拂晓时又飞回北方。某夜,格姆女仙姗姗来迟。他们正要嬉戏,可是雄鸡报晓,东方发白,他们飞不回去了,格姆便流落在泸沽湖畔,变成了现在的格姆女山,众男仙则簇拥在她的周围,分别变成了几座男山。转山节期间,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里格半岛,位于泸沽湖的北侧,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面是与陆地接壤的一条小路,只有2米宽。碧波如镜的湖面,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山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岛上只有十几户人家,以前晚上安静到只能听得到狗叫声,万籁俱寂,很适合放松心情。
现在岛上商业化程度挺高的,有一些民宿、咖啡馆,还有烧烤店。临湖的几家客栈都具特色,在这里住一晚,看看清晨的岛上的风光和泸沽湖的美景,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道上跟老乡聊聊家常。
她的冬枣嫰、甜、多汁。买了,尝了,回过来又买。
夕阳西下,小木舟们也回家休息了。
泸沽湖今夜会有怎样的好梦?

三、千树梨花摩梭寨

距离泸沽镇约3公里的“格萨”古村落,是泸沽湖典型的摩梭人聚居村落之一。村内仍有63户人家约300多人。
格萨古村落位于泸沽湖西北角洼垮湖湾的格萨村,是摩梭部落最古老的村寨之一。古老的民居建筑、原生态的摩梭民风民俗至今保存完整。近年来村寨对外开放,成为体验摩梭风情的好去处。
村内民居仍然保持了摩梭人传统建筑结构和风格,沿袭着包括走婚在内的各种生活习俗,保存着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母系家庭。
我国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
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但在年轻一代,坚持这种传统习俗的也越来越少了。老一辈人难免觉得孤单。幸好有好山好水陪伴着。
三月阳春,泸沽湖畔梨花如雪。
梨花,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叶圆如大叶杨,干有粗皮外护,枝撑如伞。花朵饱满,花色洁白,香味浓烈。
村里人说:“以前村里都是稀泥路,出去干活都会卷上裤脚。从前是没吃过大米饭的,都是吃青稞、玉米,现在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临近村口有一座吊脚木楼。住在树上盖的房子、躺在树屋内美美的看星星看月亮,嘿嘿----
这树屋并非舶来品。传说在格萨部落里有棵古树,古树上有木头窝,窝里住着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每天看云看天听风听树,逗鸟儿闻花香,数星星赏月亮----
我注意到,在树屋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挂着鸟巢。
左上角的细树枝上,一对鸟儿在相依相偎。你找到了吗?
格萨摩梭古村落中,大户人家都是四合院格局的房子,有木雕装饰,屋内还绘有壁画。
这是一座花楼。花楼是未出嫁的摩梭女子成年后的居所,花楼颜色鲜艳,上面绘有龙、凤、丹顶鹤等图案。
花楼的窗户开在二楼,离地月有三米高。小伙子爬上去还是要有勇气、技巧的。
为了接待游客,村民会将将花楼、草楼改造成客房,或另建房屋,但不会把祖母屋改成客房。那是摩梭人的根。
祖母屋是双层回字形全木结构的建筑,它不光是祖母居住的地方,也是整个摩梭四合院最核心的部分,摩梭人生活、祭祀、接待客人都在祖母屋内。
经堂是摩梭人的信仰所在,每一户摩梭人家都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经堂。
经堂坐北朝南,每天清晨,祖母会到经堂祈祷新的一天平安、幸福。
草楼以往是存放农耕杂物的场所,如今,做农活的摩梭人越来越少,大多数草楼也改成了住房。
在村里转悠,像是在参与一场梨花的盛宴。
梨树开起花来,像樱花一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比樱花更大气雍容,花期也略长。
文人墨客点赞梨花的诗句汗牛充栋。
有形容美人的,有怨春伤感的,有睹物思人的。有高冷傲娇的:“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更有豪放大气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就不跟他们斗了。这种诗,写不过古人的。我还是举起镜头干活,让梨花雨为我擦汗。
不赶时间的,找一家客栈住下来,伴着满村的梨花香,品尝地道摩梭美食,老乡们会为你做泸沽湖油酥小鱼、猪膘肉炒土豆丝、蒴菜绊四季豆、小葱煎蛋、酸菜土豆汤。
也许,阿妈会招呼你们到祖母屋去聊天、看电视,上火塘坐着嗑瓜子,喝咣当酒----
万籁俱静的夜,听得见梨花在微风里的细雨。你们晚上聊天也一定要细声慢语的,别惊扰了回巢的鸟儿。
住在这种木屋里,每天可以很忙,读书,码字,烧脑。
也可以什么也不干,观云舒云卷、听梨花细雨,看鸟去鸟回。
农家小窗前,菜园梨花住一家。
想起宋代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里写道:“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人远梦回,风雨乡愁,因为有故乡小窗前的一树梨花、一畦菜园。
年复一年的梨花雨,见证了格萨古村落在时光里的变迁。
这是老一代住的房子,简朴但宁静。
这是中年一代的居所。住上楼房了。
还爬不爬花窗,就由他们自己了,梨花们会知道。
这应该是村里建的“经营性房产”。
希望多一点人气,希望能挣到钱。
村民们还是放不下肩头的背篓、门口的摊头。
老一辈的人,虽然换上了新衣裳,还是不忘盘算着让传统延续下去。
姑娘们总会在梨花绽放时节,兴致勃勃地赏花、闻香,追春天的热闹。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中牛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