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游
#古镇
#自驾游
#自助游
#摄影

写在前面

【单车自驾15年50万公里,途牛大玩家,签约旅行家,超级试驾员,微博@huchichi,微信huchichi1,微信公众号:huchichi自驾笔记本,正在直播最新行程,欢迎关注,可以收到我们最新的自驾游记,了解各地实时的美景、路况和攻略】
自从有了把北京细细预览的想法后,立刻心血来潮,花了几天时间,把北京的所有景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古迹,全都细细整理了一遍,发现至少可以有上百个专题,可以好好得游览一番。但北京的天气大家都知道,好天气不算太多,很多地方又需要特定的时间才最美,所以估计全部游览下来,需要耗尽我的余生。初步计划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是天气好,只要是在北京,只要是有时间,一定会出去转转,把身边的北京好好游览一下。
想法虽然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些天都在北京,而且也有时间,现在是7月下旬,天气还不算热,阴晴不定,居然等了好多天,才有了一个勉强及格的天气,而且还只持续了半天,看来完成整个北京的游览计划,还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呢。
第一站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卢沟桥和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其实这里去过两次,但是照片很不满意,没有表现出这里的历史底蕴和岁月沧桑,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今天上午天气虽然还可以,但还不是最好,差强人意吧。在北京游览和拍摄古迹,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但一定要有很好的天气,否则的话会让人很失望。其实本来还计划要去附近发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北京留法勤工俭学旧址、长辛店火车站、长辛店天主教堂、长辛店清真寺、二七革命遗址等古建筑和遗址看看的,但是下午开始天气又变得阴沉起来,只好放弃了游览计划。大家可以放心,我这个系列的北京,没有及格的好天气是不会随便凑活的,一定会保证质量。

行程预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宛平城里有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面有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而建的,免费开放,不过现在好像是正在维护期间,不对外开放。
这里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和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以前自驾车来的时候好像停车是个问题,这次来发现城墙边的道路都已经重新修整过了,尤其是雕塑园和宛平城之间的这条路。沿着城墙的路边停满了车,不收费,但好像不是停车位,不过现在还没有人管。
这个七七事变弹坑遗址就是是当年的七七事变的时日军攻打宛平城时在城墙上留下的弹坑,大大小小有很多,有深有浅。宛平城修复的很完整,除了保留了部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其余建筑都进行了修葺。感觉这是修复完城墙后,按照原来弹坑的形状又重新复原的,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日本人罪行的见证,在这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激烈。
日本人在中国留下的弹坑绝不止北京宛平城墙上这一处,古北口将军喽、昌平长城高楼、河北涞源、喜峰口,乃至全国各地凡是日寇铁蹄踏到的地方,都留下弹坑,留下血债,留下了估计永远也无法彻底化解的仇恨。
从七七事变弹坑遗址再往东走不远,就是宛平城的东门,宛平城面积不大,只有东西两个门,西门外就是著名的卢沟桥,所以如果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开放的话,自驾车来把车停在雕塑园北门,游览完雕塑园,然后参观七七事变弹坑遗址,再从东门进入宛平城,参观完城中心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从西门出来再参观卢沟桥,最后再走回雕塑园北门取车,这一圈下来的徒步路线非常完美。

宛平城

记得十年前来的时候这里生活气息很浓的,尤其是这宛平城的东门,门口都是当地人摆的摊子,还有很多车辆停放,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现在肯定是整治过了,干干净净的,也安安静静的,虽然不再脏乱差,但是却总觉得少了一点味道。
这就是宛平城东边的顺治门,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整个城池只有两个城门,真正的易守难攻。城墙非常完整,上去后可以绕城一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开放,十年前来就不开放,现在依然如此。
宛平城建于明末崇祯十一年,也就是1638年,历时三年建成,起初为军营,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后来逐渐迁来商肆民居。明清时这里称为拱北城、拱极城,1928年才改称宛平城,算起来至今已经快有四百年历史,算是阅尽沧桑的一座完好古城
宛平城面积确实不大,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只有20.8万平方米,主要就是这连通东西大门的一条主街。走在城中,完全没有商业化的感觉,因为一直都是有人在这里生活居住的,没有门票,车也可以随便开进来。
明清期间及民国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县辖区内,但非县治所在地,而宛平县和大兴县作为京师的附廓两县,一直是京师属地,那时候的京师包括北平府、顺天府和京兆地方。1928年,废除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其县署由北京城内迁到拱极城,自此改称宛平城,并成为县治所在地。1986年,在宛平县城内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时候,宛平县衙旧房被拆除了,这座宛平县衙是2004年复建,好像也从没有开放过。
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而宛平城则归丰台区管辖。也就是说,这里刚开始叫宛平城的时候,已经不属于北京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别看现在的宛平城繁华依旧,但是在七七事变时,城中的大部分房屋都被日军炸毁,仅存正房三间,当时的县长王冷斋与侵华日军代表曾在此进行谈判。1986年,在宛平城的旧址建起这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直到2014年,这里都是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
这座抗日战争纪念馆还入选了第二届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那批北京十大建筑,这是从23万张群众投票中产生的。这是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融合的折衷作品,据说带着国门初开后的懵懂与稚气,但我感觉确实还是很有特色的。
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尤显肃穆、庄严,在二级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事变爆发前夕,驻守宛平城的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及保安第1旅第2团第2营,共1400余人,装备有自动步枪、轻机关枪、重机关枪和轻重迫击炮等武器,另有驻守长辛店高地的中国守军可以迫击炮和大炮援战。
7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遭中国守军坚决反击。此后日军以协商解决为缓兵之计,暂缓攻击,7月11日后战事再次因日军炮轰升级。7月28日下午,中国军队在南苑战斗中失利,次日,日军即发起对宛平城及卢沟桥的总攻。
7月29日双方激战竟日,至傍晚,日军工兵炸毁宛平城东门,日军遂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中国军队于晚八时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至今离宛平城不远的大枣山上还矗立着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
1937年4月24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成立新华书店,作为中共中央出版委员会发行部的对外机构,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的发行机构,承担着党的书报刊出版发行任务。
无比熟悉的小儿书,这些我小时候基本上都看过,当然,四大名著基本上也是先看的小儿书。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经历了三次变迁,陈列面积从1320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内容详实,而且丰富生动,还是很值得细细参观的。
纪念馆后面还有很多老式武器的模型,这里很少有游客前来,我倒是喜欢这样围着纪念馆安安静静地溜达一圈。
T-34中型坦克和T-34坦克牵引车,曾经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T-34坦克是原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主战坦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重32吨,乘员5人,发动机功率375千瓦,最高车速55公里,最大上坡30度,越壕宽2.5米,涉水深1.3米,通过直墙高0.73米,配备85毫米坦克炮1门,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炮弹60发,火炮最大射程13800米,穿甲厚度80毫米。

宛平城

继续漫步在宛平城中,宛平城作为卫城,形制结构和普通城池是不太一样的,城内不设大街小巷,不设钟楼鼓楼,也没有集市广场,只有两座城门,建有城楼,翁城和闸楼。城的四角各建角楼,城墙上有垛口,还设有兵房。
宛平城的古刹兴隆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原寺有正殿三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两侧十八罗汉,东西禅房各三间,寺中有供器、钟、磬等物,山门悬“兴隆寺”匾,门外两尊石狮。民国后,该寺日渐衰败,原物大多已遗失,木质物品被烧毁,大钟被侵华日军掠走。1958年兴隆寺被拆毁,现仅存大殿遗址(上有建筑物)和东配房三间,2005年复建兴隆寺山门。现在这里是卢沟桥第一小学,据说该处文物遗址正筹划重修。
宛平驿站,也是卢沟晓月主题邮局。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
这里原来是拱极营,也就是宛平城内的兵营。明王朝为了保卫京都,在修建拱极城后,设兵防守此地,但驻兵数量不多。清朝时,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卢沟祭炮活动,在宛平城内设西路捕盗同知和巡检司,并有游击营驻防。清代后期,宛平城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军营格局,相继兴建酒肆、茶楼、庙宇等。2005年,复建拱极营,现已成为宛平古生物化石科普基地,但不知为何好像也不开放。
宛平城西门旁边的一口古井。
这就是宛平城的西门,现来叫“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沿用至今。
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宛平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卢沟桥

宛平城西门外就是鼎鼎大名的卢沟桥,从这里可以看到宛平城雄居永定河东岸,正临卢沟桥,是一座保卫京城的桥头堡,直扼京畿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再现古桥风貌,1986至1987年修复卢沟桥时,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桥面,见证了卢沟桥经历的岁月沧桑。
即使不是因为卢沟桥事变而让这里变得更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卢沟桥本身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古迹,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像这样雄伟古桥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桥东侧有个卢沟桥史料陈列馆,这里陈列了卢沟桥的典故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资料丰富,值得一看。
古时候,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时,康熙帝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的事。桥东头则立有辛未年间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卢沟河)上,是北京地区现存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始建,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初名“广利桥”,后因横跨卢沟河改称“卢沟桥”,在国外也称“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十个桥墩,十一孔,中心桥孔间距21.35米,东西两岸间距16.49米。桥墩呈船形,进水一面有分水尖,每个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边长三角铁柱以迎击洪水和冰块,保护桥墩和桥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线型,状如船尾,减少水流对桥孔压力。经试验这座古桥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曾通过429吨大型平板车而无恙,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桥,1985年正式退役,1991年实现封闭管理。
卢沟桥两边有望柱和栏板,望柱281根,每个望柱上都有一石狮,石狮头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一石狮,形态各异。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共有大小石狮501个。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融会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头比例特别大,显得脑袋大,面部较窄,嘴巴上翘,下巴不丰满,嘴部微微张开,但总体上雕刻的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一种假的张开,头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头前挂一个小铃,狮子腿特别短,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明代的石狮身躯稍微粗短,突胸张嘴,雕刻细腻,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狮子嘴部张开,舌头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非常髙凸,神情的表现主要在脸部,眼睛拉长,眯缝着眼。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石狮外表甚新,雕刻比较粗陋,狮子后头卷发变大,以前都是九圈十圈,现在就一圈两圈。狮嘴、鼻子、眼睛不刻那么深了,明显很随意,没有什么比例。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感兴趣的可以仔细分辨一下。
在桥西北侧雁翅上,有一座乾隆重葺卢沟桥碑,记载了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此外,还有一座乾隆于甲酉年季春建的察永定河碑。
“卢沟晓月”至今仍然是北京让人向往的美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卢沟桥、宛平城还举办集赏月、小吃、文娱活动为一体的“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

本游记著作权归@6812635808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